专注产业
供应链和物流

2012年发布的国内ISV与SI竞争力全解析

了解国内ISV与SI在软件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问卷内容涉及到ISV与SI的业务范围、技术人员规模、软件开发技术、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采用面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CPW Research和电脑商报各区域平台协作完成。受访企业314家,收回有效答卷310份。

企业业务范围及规模

业务范围
管理软件信息系统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建设是目前ISV与SI的主要经营业务。
具体比例分布见图1。

  ● 受访ISV与SI主要业务的90%集中在管理软件信息系统方面,其中有92%的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管理系统软件产品开发、销售、实施;有91%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管理系统建设咨询、管理系统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系统软件项目实施。
● 受访ISV与SI主营业务的26%为商用软件产品开发、销售。
● 受访ISV与SI主营业务的8.7%为嵌入式软件开发。
● 受访ISV与SI主营业务的5.8%为国外软件项目程序代加工。
目前ISV与SI的业务分布呈现出这样的比例,主要是由于国内软件业起步较晚,操作系统、开发平台、中间件等领域已经被国外大型软件企业先期占据,业已形成了垄断性的竞争优势;而贴近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消费类商务软件如个人游戏、网络游戏、个人财务管理、各类学习软件等领域,存在大量的不规范市场行为(如版权归属、盗版问题等);先期进入此领域的ISV与SI又由于对技术和文化特征缺乏把握及资金有限等问题有过多次失败的经历。因此最容易形成市场化销售的商务软件没有成为大多数ISV与SI的主要业务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之所以成为绝大多数ISV与SI的主要业务方向,是由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的。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管理效率来提高企业及政府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不论从技术水平还是涉及的行业范围,都已经达到了和世界先进国家基本同步的程度。由于中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国外的大型软件公司没有能力迅速提供适合中国企业的产品化管理信息系统,所以ISV与SI的主要业务也就集中在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领域。 由于嵌入式软件的需求方(电器生产商、设备生产商)往往自己有能力开发或可以在国外购买,所以ISV与SI只有很少的比例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国外软件项目程序代加工由于语言背景的差异和开发管理及企业规模等问题,目前也没有成为ISV与SI的主要发展方向。

  企业规模
受访企业的软件技术人员数量分布见图2。
有2/3的ISV与SI软件技术人员不足20人,85%的ISV与SI软件技术人员不超过50人,这样的人员规模分布和ISV与SI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业务现状是基本符合的。

开发技术发展现状

业务需求的把握
业务需求要解决的是软件在做什么的问题,业务需求的把握能力将是决定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关键。
  由于目前的绝大多数ISV与SI都在从事管理软件信息系统的业务,面向的是复杂多变的不同行业的具体管理业务需求,因此业务需求的把握也成为这些企业的一个难题。通过分析答卷相关业务需求技术问题的回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多数企业很重视业务需求的问题,设置了专门的技术岗位并制订了相应的技术规范(见图3)。
● 绝大多数的企业对业务需求的控制能力不够,只有17%的企业使用了专门的业务需求分析软件,剩下比例的企业业务需求的把握主要依靠个人能力(见图4)。

  ● 多数企业认识到业务需求的把握在于可以动态地解决业务需求的多样与多变,以及需要尽早地通过与用户有效交流来发现业务需求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见图5)。
● 仍然存在相当比例的企业对业务需求的把握处于没有认识及没有能力的状态:29%的企业没有专门的业务需求岗位、23%的企业没有业务需求分析技术规范、14%的企业不能把握需求的变更、34%的企业无法就业务需求的表达和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通过上述分析,对目前受访企业的业务需求把握能力可以分出以下层次:
● 控制能力强:专门的岗位、专用的软件、把握变更能力强、有效的用户交流,占17%。
● 控制能力较强:专门的岗位、有效的文档规范、有能力把握变更、有效的用户交流,占35%。
● 控制能力较弱:兼职岗位、文档规范、把握变更能力弱、用户交流,占25%。
● 控制能力无:兼职岗位、无规范、把握变更能力弱、无用户交流,占23%。
以此为依据可以做这样一个推断:在最差情况下,所有受访企业承接的软件开发项目成功率在30%左右,在最好情况下这个比率也不会超过65%。

开发实施控制能力
开发实施要解决的是软件怎么做、怎么用的问题,这里面包括了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程序设计、系统测试、系统部署实施等阶段。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是通过将业务需求转换描述为一个计算机软件逻辑系统的过程,分析设计的结果质量直接影响后续阶段的进度质量控制。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 对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重视与忽视在受访企业中为6比4,只有60%左右的企业有专门的岗位,40%的企业都是由程序员来兼任此岗位。由程序员兼任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丧失了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与程序设计间的交互验证过程,形成系统错误累积的可能性增大。
● 同样在对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控制能力方面,只有17%的企业使用了专门的软件来有效控制,其余企业则更多的依靠员工个人的能力(见图6)。

  ● 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用户原型确认方面,绝大多数企业有能力做好,但仍然存在17%的企业没有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用户原型确认。
● 认为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结果与实现平台相关的企业达到60%以上,表明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的人员在进行此项工作时受程序实现的思路制约,设计结果不具备平台移植和升级能力,同时也必然制约业务需求的满足能力。
● 进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时,能有效进行系统效率、存储能力分析的受访企业只占41%(见图7)。

程序控制能力
只有17%的企业使用了专门的软件来有效控制,剩下比例的企业主要依靠个人的能力——其中有33%的企业没有相应的控制规范,3%的企业处于无控制状态(见图8)。

  系统测试

● 54%的企业有专门的系统测试岗位,其他企业使用兼职测试人员。
● 系统功能测试方面,有84%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测试组织。
● 系统效率测试方面,有63%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测试组织。

部署实施
● 64%的企业有专门的部署实施,其他企业使用兼职测试人员。
● 只有19%的企业使用了专门的软件来有效控制,剩下比例的企业主要依靠个人的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对目前受访企业的开发实施控制能力可以分出以下层次:
● 控制能力强:专门的岗位、专用的软件、有效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有效的程序控制能力、有计划的测试实施,占17%。
● 控制能力较强:专门的岗位、有效的文档规范、有效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一定程序控制能力、有计划的测试实施,占20%。
● 控制能力较弱:兼职岗位、文档规范、进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一定程序控制能力、有计划的测试实施,占23%。
● 控制能力无:兼职岗位、无规范、进行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程序控制能力弱,占40%。

  技术能力的积累、复用、传递

技术能力的积累、复用、传递解决的是一个软件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开发质量进度能否稳定可控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 只有极少数的企业可以有效保证技术积累,93%的企业技术积累的保证能力不够,其中21%的企业依赖员工个人。
● 只有29%的企业按照可复用技术体系来组织开发,20%的企业实现业务逻辑组件的复用、32%的企业拥有管理低层通用程序的能力,其余企业依赖员工个人。
● 有20%的企业可以系统的保证技术能力的传递,26%的企业有专门的岗位培训体系,42%的企业只进行技能培训,其余企业依赖员工个人。
总体来看,受访企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复用、传递能够有切实保证的只占不到1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ISV与SI的发展特征:对个人的依赖性极强,具有企业能力等同于个人能力的手工业生产特性。

  组织管理

  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技术规范、技术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通过对答卷相关问题回答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组织结构的问题(见图10):
● 按岗位划分,各岗位人员可以负责多个项目的相同职能,占36.5%。
● 按应用划分组织,相同应用的项目由同一组人来负责,占34.9%。
● 按项目划分,一个项目一组人,占28.6%。 这三种组织形式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依次递减的,可提供的计划控制能力也是依次递减的,计划编制复杂度同样是递减的。受访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的比例近于均分反映了目前ISV与SI的管理能力和认识水平比较均匀地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
计划体制的问题:
● 按岗位编制并行项目计划,占36%。
● 按项目编制单一项目计划,占45%。
● 靠项目经理、产品开发经理人盯人,占19%。 能够进行并行项目计划编制的企业与按岗位划分各岗位人员可以负责多个项目的相同职能的企业比例一致,同时也存在19%的企业不进行计划控制,有组织而无能力进行计划控制的企业说明其技术管理能力不具备计划控制的条件。
计划控制能力的问题:
● 计划可以编制控制到工作人/日,占25%。
● 计划可以编制控制到工作人/周,占52%。
● 计划可以编制控制到工作人/月,占12%。
● 计划只给出了关键点不具备过程控制能力,占9%。
● 计划完全不具备控制能力,占2%。 能够进行有效计划控制的企业有25%,表明其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已经具备很强的可执行能力。
52%的企业可以进行比较细致的周计划控制,表明其技术管理能力不够,但已经拥有较强的计划控制执行能力。 剩余企业的计划控制能力很弱,表明其技术管理能力和组织形式不能提供计划控制的支持。
综合上述分析,1/4的受访企业有较好的计划管理认识和控制能力,一半左右的企业认识到计划控制的必要但缺少相关的技术能力,剩下1/4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不足没有进行计划控制。这基本上符合受访企业开发技术问题答案的分析结果。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的问题分为四个:技术制度建设、交流制度建设、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成本控制制度建设。
● 技术制度建设指各个岗位技术管理规范的制订及监督执行(见图11)。

 

  ● 交流制度建设指企业内部技术交流、工作交流规范的制订及监督执行(见图12)。
● 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指企业各个开发技术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的制订及监督执行(见图13)。
在受访企业针对这三项制度建设问题的回答中,40%左右的企业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制订、监督执行;40%左右的企业有规范但缺少专门的部门来监督执行;20%左右的企业没有相应的制度。
  成本控制制度方面,能够进行预算控制的企业有40%,有预算但控制不好的企业占43%,其余的企业不进行预算控制(见图14)。
综合上述结果,受访企业的40%可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认识和控制能力,40%的企业有规范化管理的认识但客观控制能力不够,20%企业还没有形成规范制度化管理的认识。
在受访企业的组织管理答卷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80%以上的企业都意识到要进行有计划、有制度地进行企业管理,然而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企业却只有25%左右;同样在前面的开发技术答卷中,可以看到技术控制能力强的企业也只占受访企业的不到20%;再对比其他部分的比例分布,可以发现在开发技术和组织管理答卷呈现出技术控制和组织管理能力好、中、差企业比例分布相近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这样一个规律:只有拥有可控制的技术能力的企业才有可能拥有企业的可管理能力,而不具备可控制技术能力的企业即使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也会面临管理制度无法实施执行的问题。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要提高整个ISV与SI的能力,首先要实现开发技术的高度控制能力,然后以此能力为基础建设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体系,最后使技术和管理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推动关系,使ISV与SI能够依靠自身企业力量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当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时,作为信息系统建设中坚力量的ISV与SI,其自身的发展问题将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发展前进。在这次的调查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积极现象:虽然在技术和管理能力上做得好的企业不多,但是大多数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了技术控制和组织管理的必要性,并进行了自身建设的探索和努力,这是产业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所在。

赞(0)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国产业供应链物流 » 2012年发布的国内ISV与SI竞争力全解析

相关推荐

  • 暂无文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专注产业 专注供应链

解决方案交流咨询